手机屏幕在黑暗里亮得刺眼。纽约凌晨三点,我第一百次刷新论文资料库无果,顺手点开朋友圈——然后就看到这只毛茸茸的小猫。它蹲在玻璃杯沿,粉嫩爪子试探着拍打水面,配文是:「这是喝水小猫,看到它的人要立刻去喝水」。
我下意识抓起手边凉透的咖啡灌了一口。真的,喉咙干得发疼。
但比喉咙更干的,是突然涌上来的某种渴。那种「想点开《甄嬛传》下饭却发现『该视频在您所在地区无法播放』」的渴,那种「听到同事讨论《乐队的夏天》却接不上话」的渴。
你们知道最魔幻的是什么吗?上周我表妹发来她婚礼视频,背景音乐是周杰伦的新歌。我这边缓冲了十分钟,最后只能看她无声比划「姐你看我头纱好看吗」——那一刻我特别想穿过屏幕告诉她,比起头纱,我更想听清她选了哪首歌当入场曲。
说远了。回到这只小猫。它让我想起去年回国隔离时,酒店电视循环播放《人世间》。当时嫌土,现在却记得每个镜头——妈妈看到周秉昆被骗钱那集,气得把遥控器摔在沙发上,弹簧电池滚到我脚边。那种鲜活的、带着烟火气的追剧体验,现在要用各种「技术手段」才能勉强还原。
前两天和留学时的台湾室友视频,她突然说:「好想念《明星大侦探》啊,但VPN总卡在撒老师抛梗的关键时刻。」我们对着像素化的画面笑了半小时,最后她说:「原来乡愁是缓冲到99%的圆圈。」
可能有人觉得矫情。但当你连续三年没法和家人同步追《春晚》,当你孩子的中文水平停留在「你好」「谢谢」,而国内同龄娃已经会背《长安三万里》的诗词——就会懂这种文化断层的焦虑。
写到这里,我又看了眼那只小猫。它还在不知疲倦地提醒人们喝水,就像我们这群散落世界各地的游子,总在寻找能解「文化渴」的那杯水。你们呢?有没有哪个瞬间,特别想冲破那堵无形的墙?
PC端:
移动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