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两点半,我正对着电脑改第N版PPT,微信突然弹出一条消息——是定居澳洲的表弟发来的LPL出征海报。橙蓝色的背景上,四个战队的队徽像勋章般排列,底下那行「他们的故事,由彼此共同书写」在深夜的屏幕里泛着微光。
表弟配了条语音,背景音里能听见他公寓的老旧空调嗡嗡作响:「姐,还记得大学时我们蹲在宿舍看S7吗?现在我在南半球,看个比赛要翻山越岭。」
这话突然把我拽回八年前。那时我们挤在宿舍的折叠床上,共享着一条网线看比赛直播。每当选手完成精彩操作,整层楼都会爆发出欢呼,宿管阿姨的敲门声和我们的尖叫声混在一起,空气里都是泡面和肾上腺素的味道。
说真的,我至今记得2018年IG夺冠那晚,表弟把可乐洒在我新买的帆布鞋上,我们却抱着又哭又笑。现在他的帆布鞋换成了皮鞋,我的泡面换成了咖啡,但看到「羁绊」这两个字,还是会心头一热。
可能年轻人不太懂,为什么我们这代人对电竞有这么深的情结。就像我姑妈总不理解,为什么表弟宁愿凌晨三点守着直播,也不愿多睡会儿——其实他守的不是比赛,是那些年和我们一起呐喊的青春。
去年春节聚会,表弟说起在墨尔本看比赛的窘境:明明买了VIP会员,却总在团战关键时刻卡成PPT。他房东的意大利裔儿子好奇地问:「你们中国人看游戏比赛,都这么有仪式感吗?」
这话让我想起个数据:去年海外华人观看国内电竞赛事的人数同比涨了43%,但超过六成的人抱怨过网络延迟(来源:2024全球电竞观赛报告)。就像我表弟,他现在能精准说出悉尼和上海的时差,却算不清该怎么流畅看场LPL比赛。
写到这里,我给表弟回了条消息:「要是今年总决赛又卡顿,你就想想当年宿舍那个破路由器——我们可是用胶带缠着天线看完整个赛季的。」
他秒回个哭笑不得的表情:「姐,胶带能修路由器,但修不了跨国光缆啊!」
PC端:
移动端: